2015年5月12日,上海泉口路虹康绿地休闲广场,一群大妈正在跳广场舞。 澎湃新闻记者 杨博 图
“在家里也都是做爷爷奶奶的人了,没想到会为了跳点广场舞起纠纷打起来,甚至惊动了110。”陈甦萍感叹在自己小区附近曾见到的一幕。
沪剧演员加上上海市人大代表的身份,让陈甦萍非常关心上海市民的文化生活。她认为,
广场舞已成为上海中老年人,特别是成为上海大妈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的活动,但同时,广场舞也引发了一系列城市矛盾和问题。
5月12日,陈甦萍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她在此前历时8个月深入调查基础上形成的“疏导结合,对上海广场舞管理的思考”的建议,得到多部门的初步答复,有关部门透露,上海将通过合理划分“动”“静”活动空间、倡导错时错峰等方式减少广场舞的扰民现象。
上海市人大代表陈甦萍
大妈:不动就难受
“很多中老年人不能不动,不动就难受,一动身体就松弛了。”热爱跳舞的佘慈忆说,她所在的上海浦东东方知音居委会金杨街道社区舞蹈队获得了2014上海市民文化节“广场舞”比赛冠军。佘慈忆坦言,广场舞对上海中老年人来说既丰富了他们的生活,又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
据上海市妇联等机构的调查,上海大妈们认为“跳广场舞既能锻炼身体、朋友也多了”,约占比24%;“身体健康、心情愉快”,约占比76%。调查数据还显示,大妈们感觉增强了体质占比68.3%;丰富了业余生活占比62.6%;促进了沟通交流占比44.4%。
“所以,毋庸讳言,跳广场舞已经成为大妈大众生活当中喜闻乐见的一项公共活动,成为了大妈新生活的有效载体。”陈甦萍说,虽然初衷是娱乐、健身和社交,但通过跳广场舞,大妈们改善了自身角色,较好地满足了她们的生理、心理需求,并在一定程度上也培养了大妈们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为营造上海良好的社区文化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陈甦萍通过调查发现,上海的广场舞在组织方面由于属于一种自娱自乐性质的松散型活动形式,所以基本上处于自行组织、自由活动的自发状态,每支广场舞团有可能会有一位领队老师或指导者,但是,基本没有比较正规的组织者和相应的引导管理举措,也缺乏专业人士的指导。
另外,在广场舞活动地点上,陈甦萍调查发现,广场舞对场地的要求不是特别严格,主要集中于上海城市的公共广场、大型商业广场、公园、街头绿化地、停车场、运动场、湖畔、河岸边,有的就在上海社区居民楼空地或社区小花园就地起舞,有的还占据地铁出口通道,“因陋就简,只要能聚集数十人,就能舞起来。”
她还发现,上海的广场舞采用的舞曲一般有快三、中三、快四、中四等。舞曲具体则主要选择流行热歌,如《小苹果》、《更炫民族风》等。而在活动的器材使用上,广场舞一般都使用大功率的音响设备,且播放设备和音响五花八门,缺乏一定规范。
市民:噪声扰民
但是,广场舞发展也带来不少问题及困扰,甚至受到其他市民诟病。
陈甦萍在调查中发现,上海市民反映更多的首先是噪声扰民,引发争端。由于广场舞确实需要一定音量的扩音效果支撑,加之很多中老年人听力不行,需要大功率的音响设备和效果,且播放设备和音响五花八门,质量参差不齐,清晨和晚间的巨大噪音导致周边居民正常生活受到干扰和影响,不堪忍受,频频投诉、报警,甚至引发严重冲突,诉诸法律。
其次的问题是场地受限,供不应求。由于群舞人群迅速扩大,公共场地资源不足,于是广场舞、公园舞,变成了“小区舞”、“地铁舞”(地铁口),影响居民,影响交通。还有舞者在公园为抢占地盘而交恶,“斗舞”甚至变成了斗武。陈甦萍表示,这使得原本集体休闲娱乐健身社交的广场舞陷入了窘境。调查数据显示,不支持广场舞的市民高达90.4%。
“一百多人自发地过来,大家自己掏钱练。”上海闵行东兰三居排舞队的陈淑玲说,上海中老年人参加广场舞的投入程度和热情非常高,在她所在的闵行区古美社区,即使社区没有大块场地,大家都会想办法化整为零地排练。
陈甦萍在走访中发现,上海的广场舞活动小组每周大约能使用区、街道文化中心的空间一次(当然,公园或其他场所同时也是社区居民展开活动的空间),“因此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成员们都保持着高度的紧张感,每次以更快的速度完成每一项活动内容,充分利用每一分钟时间。”
她分析说,这一方面能体现广场舞参与者的团结和热情,但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参与人员因为场地时间限制而承担了过多的紧张感。团队活动缺乏固定场地,大妈们只能见缝插针,去占领一切可能被利用的空地,因此出现了堵住地铁出口、居民楼下狂舞等现象。
人试点:让大妈们戴上耳机跳舞
在陈甦萍看来,对于上海的广场舞,政府应该在这个问题上有所介入、有所作为,给予必要的管理和梳理,她对上海部分地区因地制宜正在试点的广场舞合理疏导方案表示赞赏。
“广场舞大妈们觉得她们又不是聚众赌博,凭什么不让她们一起跳舞。”上海虹口区嘉兴路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负责人戴小群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嘉兴路街道辖区内的广场舞队多达18支,人数多的近两百人,少的也有二三十人,街道新旧居民区交织,此前街道和居委接到过不少对于广场舞扰民的居民投诉。
为此,考虑到中老年人的业余活动内容有限,街道工作人员主动出面积极引导,创新管理方式,街道将各支广场舞队的队长召集过来,沟通之后明确了广场舞活动的时间早晨不要早于6点半,夜晚则要在9点半前结束,从而尽可能减少对居民休息的影响。街道还主动组织广场舞比赛,将文明排练和比赛结合,激发队员们的荣誉感。另外,街道还在资金上支持广场舞队使用音量受控的音响,科学减少噪音。
除了低音音响,还有消噪神器。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此前针对广场舞噪音扰民情况,为了使上海广场文化活动健康有序开展,无偿捐赠了一批“静舞音响”耳机,首批获赠的在长宁区虹康绿地休闲广场上的广场舞队的大妈们戴上了耳机跳舞,大妈们表示,不仅不再担心扰民,自己也没有了心理压力,舞步也更轻快了。
上海闵行区则在此前成立了广场舞协调委员会,在辖区内对所有广场舞给予统一管理,划分活动区域、规定了活动的时间、配置了统一设备等。闵行区新虹街道居委书记曹月娟就是广场舞协调委员会的一员,她告诉记者,管理广场舞不可能一招见效,需要长期跟踪关心。
另外,上海市体育总会刚刚对外宣布,上海市领先届广场舞大赛将于2015年5月正式开赛,这项赛事不限舞种、不限性别、免费报名,将在100多个海选赛场陆续开赛,赛期长达5个月,预计将有2000支团队报名参赛。
“广场舞有那么好的群众基础,应该是全民健身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陈甦萍首届广场舞大赛主办方负责人史济星对记者说,广场舞是上海城市改造和老龄化等因素影响的产物,其扰民的负面形象只是一个方面,上海应该发挥广场舞更多的积极效应,引导广场舞作为一项健康的群众体育活动发展起来。
附:广场舞噪音上世纪末就有规定
早在1996年10月29日,中国就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对噪音的标准有4个等级规定,适用区域也是4个等级区域,包括夜间的噪音分贝(只能在15分贝内)都作出明确规定。发生纠纷了也有规定,法规中第61条:受到环境噪声污染危害的单位和个人,有权要求加害人排除危害;造成损失的,依法赔偿损失。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的纠纷,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工作的监督管理部门、机构调解处理;调解不成的,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2013年3月1日,《上海市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办法》(市政府94号令)(以下简称《办法》)正式施行,针对噪声矛盾突出的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规定了多层次防治措施。
《办法》从三方面对广场舞等健身、娱乐活动加以规范:
一是规定22时至次日6时,在毗邻噪声敏感建筑物的公园等公共场所,禁止开展使用乐器或者音响器材的健身、娱乐等活动,为居民夜间安静休息提供保障。
二是除上述时段外开展健身、娱乐等活动的,禁止使用带有外置扩音装置的音响器材。但依据国家有关规定经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公安机关等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批准的文艺演出等活动除外。
三是对于噪声矛盾突出的公园等公共场所,规定公园管理者等主体可以通过制定噪声控制规约来防治健身、娱乐等活动噪声。对于广场、公共绿地、道路等公共场所,规定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制定噪声控制规约。